作為阿義的心腹,阿少古全權負責著作坊的運營。

他至今還記得前些年,自己為了推銷那些條石和碎石,是如何磨破嘴皮,四處求人。

後來大唐開始鋪設水泥路,碎石的銷路才好了些,但條石的生意依舊平淡。

可如今,情況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。

不只碎石供不應求,連向來滯銷的條石也訂單如山,讓阿少古有些摸不著頭腦。

“訂購條石的,都是些什麼來路?”

在長安浸淫十年,阿義早已不是當年那個魯莽的突厥漢子,言行間多了幾分沉穩。

“建設局吃下了一大批,還有就是各大書院也來采辦了不少。另外還有一些生面孔,看他們采辦的量,不像是一般人家蓋房子用的,具體底細我還沒摸清。”

“這就對上了。”阿義了然地點點頭,“梅裡亞昨日從書院回來,和我提起了長安城裡正興起一股修建書院的熱潮。”

“這都多虧了燕王殿下,在他的推動下,朝廷新設了教育部,還特地撥出相當於一成稅賦的巨款,用以扶持各地興建書院。我們作坊的生意能如此興旺,想必就是因此。”

阿義發現,女兒每次從書院歸家,總能帶回些旁人無從知曉的寶貴消息。

他回想起當初送女兒去醫學院,本只是想借此向權貴示好,誰曾想,這個當初看似“拍馬屁”的舉動,竟為家族帶來了這般豐厚的回報。

每念及此,他心中便湧起一陣難以言喻的得意。

大規模的營造工程,其帶動力是驚人的。

長安城掀起的這股書院興建風潮,與後世那些大型基建項目在本質上並無二致,其產生的連鎖反應,正迅速傳導到各行各業。

阿義感受到了,而其他人也同樣身處其中。

Advertising

“郭兄,說句掏心窩子的話,我作坊這個月的產量實在頂不住了,你庫裡能不能先勻一批水泥給我周轉一下?不出三月,我連本帶利一並奉還。”

五合居的雅間裡,鄧洋一臉愁容,向對面的郭論吐著苦水。

雖說古人有食不言的規矩,但在酒樓這種地方談生意再方便不過,自然沒多少人會去恪守。

“鄧兄,你可問對人了!”郭論放下筷子,神情誇張地一拍大腿,“你若不開口,我正打算找你商量,看你能不能賣我幾萬斤水泥。價格好說,在你平日售價的基礎上,我再加一成,如何?”

鄧洋和郭論都是從襄陽來的商人,早年做的是木材生意。

誰知水泥橫空出世,長安城對木材的需求一落千丈,尤其是修建宮殿用的梁柱巨木,大明宮工程裡幾乎一根未用,讓當初囤積居奇的二人賠得血本無歸。

若非後來王富貴公開水泥技術時,沒有將他們拒之門外,恐怕兩人早已破產,根本等不到木材市場回暖的那天。

然而世事難料,禍福相依。

挺過難關的他們,順勢一頭扎進了水泥行當。

雖錯過了大明宮修建的黃金時期,但後續的水泥路鋪設也讓他們賺得盆滿缽滿。

經過多年推廣,水泥早已被尋常百姓接受,蓋房修院都少不了它。

不知不覺間,鄧洋和郭論竟成了長安城裡數一數二的水泥大戶。